将受到太空辐射的种子用于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以加强粮食安全

去年11月发射到太空的种子现已放置在国际空间站内外,暴露在全方位宇宙辐射和太空极端温度下。 这项天体植物学研究由原子能机构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通过其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粮农核技术联合中心开展,旨在探索宇宙辐射对种子的影响,作为正在进行的改良作物品种以抵御气候变化影响和增强全球粮食安全研究的一部分。研究目的是确定恶劣的太空条件(如极端温度和宇宙辐射)是否会引起种子的进化式变化,进而确定这些变化是否有助于植物更好地适应地球上越来越严峻的生长条件。

拟南芥是一种因其独一无二的特性而常常被用于基因实验的一种植物,而高粱则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谷物,既可用作人类食物和动物饲料,也可用于乙醇生产。这两种植物的种子正处于国际空间站内外,将在太空普遍存在的条件(主要是微重力、宇宙辐射和极端低温的复杂混合条件)下保存约三个月。(图片来源: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noracks、原子能机构)

去年11月发射到太空的种子现已放置在国际空间站内外,暴露在全方位宇宙辐射和太空极端温度下。

这项天体植物学研究由原子能机构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通过其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粮农核技术联合中心开展,旨在探索宇宙辐射对种子的影响,作为正在进行的改良作物品种以抵御气候变化影响和增强全球粮食安全研究的一部分。研究目的是确定恶劣的太空条件(如极端温度和宇宙辐射)是否会引起种子的进化式变化,进而确定这些变化是否有助于植物更好地适应地球上越来越严峻的生长条件。

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核科学和应用部的副总干事纳贾特·穆赫塔尔说:“我们有责任探索可能对人类健康和食品供应产生积极影响的核技术。随着世界努力适应气候变化的后果,我们需要加快植物育种研究,找到具有成本效益的适当解决方案。”

2022年11月7日,拟南芥和高粱种子作为前往国际空间站的CRS2 NG-18任务载货量的一部分,从美国弗吉尼亚州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瓦勒普斯飞行设施发射到太空。12月13日,一半种子被转移到国际空间站Nanoracks外部平台。另一半放置在国际空间站内进行比较,主要暴露在微重力和一定程度的辐射下。

粮农组织副总干事玛丽亚·海伦娜·塞梅多说:“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小农粮食生产者迫切需要创新研究与开发。日益严酷的生长条件威胁着粮食生产,我们希望空间科学将通过促进开发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的作物品种来帮助改变这种状况。”

植物育种中的宇宙辐射

因暴露于环境中不同条件而产生的自发突变是所有生物体进化的基础,原子能机构和粮农组织长期以来一直通过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联合中心,支持各国通过辐射诱变技术寻找具有理想性状的新作物品种,改善粮食和营养安全,增加农民收入。

之所以选择拟南芥和高粱种子进行研究是因为二者已有大量遗传知识可供分析和比较。拟南芥已被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广泛研究,而高粱是一种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种植的粮食作物。

近60年来,位于奥地利维也纳的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联合中心一直在利用辐射加快植物育种研究,以开发新的农作物品种。在植物农业的历史上,自然选择或进化育种(也称为突变育种)一直是作物驯化和植物育种的驱动因素,使植物的基因适应其不断变化的环境,实现作物改良。迄今为止,辐射诱发遗传性变异和突变育种已为210多个植物物种开发了超过3400个新品种——包括70个国家的农民种植的众多粮食作物、观赏植物和树木。

原子能机构的突变体品种数据库载列了各国自愿提供的新品种。约有一半条目由中国、日本、印度和俄罗斯提供。

 

当种子从太空返回时(目前预计在2023年4月),将在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联合中心管理的塞伯斯多夫原子能机构温室和实验室中发芽生长,以便研究其DNA结构变异和生物效应。  这些分析将有助于了解宇宙辐射和太空条件是否会产生对作物改良具有独特价值的影响,从而可能让地球上的人们受益。  

mutant_wheat_-_space_mutation_breeding.jpg

利用宇宙辐射开发的小麦突变品种“鲁原502”(图片:中国农业科学院)。

Cosmic radiation in plant breeding

Spontaneous mutations arising from exposure to different conditions in the environment are the bases of evolution in all organisms, and the IAEA and FAO, through the Joint FAO/IAEA Centre, have a long history of supporting countries in finding new crop varieties with desirable traits through radiation-induced mutagenesis techniques, improving food and nutrition security and farmers’ income.

Arabidopsis and sorghum seeds we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 because there is already a large bank of genetic knowledge to draw up for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Arabidopsis has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by plant botanists and geneticists, while sorghum is a crop of the semi-arid tropics, a grain that is grown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food.

The Joint FAO/IAEA Centre, based in Vienna, Austria, has been speeding up plant breeding research using radiation to develop new agricultural crop varieties for almost 60 years. In the history of plant agriculture, natural selection or evolution breeding, also called mutation breeding, have been the drivers of crop domestication and plant breeding. They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genetic adaptation of plants to their changing environments and lead to the improvement of crops. So far, over 3 400 new varieties of more than 210 plant species have been developed using radiation-induced genetic variation and mutation breeding — including numerous food crops, ornamentals and trees used by farmers in 70 countries.

When the seeds return from space, currently expected in April 2023, they will be germinated and grown in the IAEA greenhouses and laboratories in Seibersdorf, managed by the Joint FAO/IAEA Centre, and examined for DNA structural variations and biological effects.  These analyses will help understand whether cosmic radiation and space conditions have a uniquely valuable effect for crop improvement and could potentially benefit people on Earth.